李琪缘,这个雄心勃勃的重庆崽儿,今年才28岁,却似乎做完了别人半辈子才能完成的事。
而他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16岁创业
获20万美元风险投资
1992年,李琪缘刚上小学,父母便从深圳给他买回了一台台式电脑。小学时,他就在《电脑报》和《电脑时空》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正是从那时起,他知道了互联网,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初一开始,他就已经在为大型网站做网页设计,积累了名气。
1998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李琪缘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个人网站“琪缘网络”。当年,他的网站就被评为国内最佳50个站点之一。
2000年,16岁的李琪缘从一位美籍华人那里获得了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创办了维特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并出任CEO。有人称他为“中国网络第一娃”、“中国最年轻CEO”。
现在谈起这段经历,李琪缘说:“其实整个过程非常简单。”
23岁打工
担任最大中文IT网总编
2005年大学毕业后,李琪缘回到重庆,进入天极网工作,一家当时重庆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他从独立负责一个用户调研小组,到后来将这个小组发展到20人,还承担了公司所有的设计、制作工作。
2007年,年仅23岁的李琪缘被任命为天极网总编辑,后来又成为总经理,同时负责销售管理。
2009年,在加入天极网5年后,李琪缘决定离开发展良好的公司,打算独立创业。他的理由是:“展望10年后的生活,互联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是令人做梦都会联想的事情。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很多组织特别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之付出努力。”李琪缘说,他迫切地希望成为其中一员。
辞职创业
用6个月获李开复投资
离开天极后,李琪缘继续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正逢微博开始内测,李琪缘成为第一批内测用户。
李琪缘发现,微博的时效性强,且电子商务网站处于萌发期,他便想到在微博上注册账号,传播打折信息。他建了一个名为“我爱打折”的账号,帮各大B2C网站带来了大量订单,并基于这个账号建立一个名为“乐啊”的打折社区。只用了6个月时间,便获得李开复创新工场的投资。
“二次创业”
他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
2010年10月,由于项目方向的原因,李琪缘离开了“乐啊”,决定开始他心目中的“二次创业”。
2010年底,李琪缘给新公司取名“琪缘科技”,他10年前少年创业时的名字,意在延续年少时的梦想。
他成为了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将所有的资源、经验和愿景都专注在“琪缘科技”。李琪缘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把这次努力看成我人生的二次创业,因为自己既是投资人也是公司的操盘手,这种挑战对我来说还是全新的。”
李琪缘说,他的新公司“不以卖掉为目的、不以融资为手段,希望踏踏实实做一个创造价值的互联网公司。”
目前,“琪缘科技”推出第一个项目“聚客”,通过微博、社区网站等形式,为线下商家客户推广。据李琪缘透露,目前“聚客”上已有百余家商家,每天与数万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建立联系。
不到30岁,就已多次创业,还成为投资人,李琪缘坦言:“过程相当辛苦,投入的除了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他现在每天的行程都被工作填满,周末也无法休息。重庆晚报记者 万里 见习记者 易念 图片由本人提供
李琪缘档案
出生年份:1984年
星座:金牛座
人生格言:坚持可贵,专注是金。
人生梦想:从创新和有趣的想法中,创造改善我们每天生活的互联网产品。
欣赏的异性:妻子和母亲
最想去的地方:经常回美丽重庆看看就很满足
最爱读的书:《重来》
最爱看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对80后、90后人生寄语:一定要追求梦想!
被保送高中
却辍学出国
李琪缘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和许多IT精英一样,他也曾有过辍学的经历。
李琪缘上初中时,开始创办公司,每天早上6点起床上学,下午“逃课”去公司,工作到凌晨才回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2001年,他被保送就读29中高中部,但在公司经营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他作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从学校辍学,同时放弃刚刚步上轨道的公司,然后出国留学。
李琪缘回忆说,他当时相当痛苦。离乡背井自不必说,辛苦创立的公司刚起步,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放弃谈何容易。而当时,他只不过是个16岁的少年。
在英国留学期间,李琪缘坦言并不轻松。为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在快餐连锁店打了4年工,从洗碗、洗厨房、炸薯条、收银,到领班、副经理、餐厅经理,几乎所有的工种他都做了。
2005年,他大学毕业,不但修完了计算机科学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还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一等学位。
曾获重庆晚报
作文比赛大奖
李琪缘说,从小他的兴趣爱好就非常广泛。上小学之前,他被父母送到少年宫学钢琴。念巴蜀小学时,他非常热衷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从足球到无线电、从吹小号到画画,只要他有兴趣的全部都参加过。
如今辛勤创业的他认为身体才是创业的基础,因此每天都抽时间去游泳,加强锻炼。
李琪缘还回忆起他小时候与重庆晚报的缘分。他从小看着晚报长大,小学时,还参加过重庆晚报举办的作文比赛并获得大奖。一直到后来创业,晚报对他的关注也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