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水泥的必要性
1.发展低碳水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低碳水泥顺应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可以解决低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因此,发展低碳水泥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发展低碳水泥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水泥是当务之急,对内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改善供需关系、降低“三高”,同时进行能源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不仅可以减少水泥的碳排放量,而且还能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对外则既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政治压力,又可以应对水泥贸易“碳关税”壁垒。
3.发展低碳水泥是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去年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为1181千克,已达到工业化国家水平,且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我国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节能减排空间大,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行业。因此要实现水泥产业创新发展,必须从发展低碳水泥入手,在节能减排和低碳水泥上下功夫,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步伐。这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国内外都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4.发展低碳水泥是水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举
现在我国拥有熟料生产企业1000多家,还有418条生产线在建、147条生产线已核准,假如这些生产线都建成,产能将达27亿吨,碳排放总量必然增加,而市场需求仅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这不仅同节能减排背道而驰,而且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降低了利润空间。水泥企业必须进行节能减排,增强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泥出口量占世界行业贸易量的1/4还多,并且还会增加。这势必将同国外水泥贸易发生更加激烈的摩擦,导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形成新的贸易壁垒。钢铁等行业的贸易壁垒已经为水泥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在低碳水泥上先行一步,就会赢得主动,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发展低碳水泥的可行性
一是加大力度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执行严格的能效和排放标准。目前全国共有水泥产能20.2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产能约13.7亿吨,落后水泥产能约3.9亿吨,折合熟料2.7亿吨。高、低2种水泥熟料烧成热耗相差达到50千克标煤以上/吨熟料(立窑平均160千克标煤/吨熟料,新型干法回转窑平均110千克标煤/吨熟料),落后熟料产能每年多耗能折合1350万吨标煤,节能降耗有较大潜力。我国先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水泥熟料烧成热耗为100千克标煤/吨熟料左右,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0千瓦时/吨水泥。因此,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提升技术及装备水平,不仅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能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工业减排,更好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水泥的流通和使用是以袋装和现场搅拌为主,袋装水泥需要大量包装纸,每生产1万吨包装水泥,需要包装纸60吨,折合木材330立方米,生产60吨纸需耗电7.2万千瓦时、煤炭78吨、烧碱22吨。如果去年全国生产的16.3亿吨水泥中有一半进行散装,就可节煤635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CO2近1587.5万吨。
三是纯余热发电。目前国内余热发电量为35千瓦时/吨~40千瓦时/吨,按熟料的最低值计算,折煤约1106万吨,若生产的熟料余热一半用于发电,则可减少向大气排放CO2近1382.5万吨。
四是提高熟料胶凝效率,大量消纳工业废弃物。高性能水泥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优异的耐久性,生产过程中能够减少水泥中的熟料用量15%,单位水泥消耗石灰石量降低20%,水泥生产综合能耗降低10%~20%;目前该项目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将进行产业化开发,其在全国推广的效益将非常巨大。2010年,如果全国达到优质高强的熟料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则可相应减少劣质熟料生产量1.14亿吨,这就意味着节省1850万吨标煤,同时能够控制水泥总量,达到“以质代量”,最大限度消纳工业废弃物,为低碳水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废弃物替代部分原燃料煅烧水泥熟料,既处置了废料,又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C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预计2010年,我国水泥工业年处理废弃物能力将达到60万吨左右,可节约标煤12万吨。
五是积极推广高效粉磨设备及技术,改变以往单一依靠球磨、管磨为主的粉磨工艺。如武汉市天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性能先进、高效节能的水泥、生料、矿粉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可使粉磨工艺节电30%~40%,使水泥、生料、矿粉综合电耗下降20%~30%。若全国60%的球磨机由立磨或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替代,则可节电2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82万吨。若辅以对风机电机实施变频节能改造,又可节电30%。同时,推广新型高效预分解系统。先进高效预分解系统中的一级筒出口温度可降低30摄氏度左右,每降低10摄氏度,每吨熟料可节约1千克标煤,按比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11.4万吨。由于能源效率提高,还可实现年节约标煤17.6万吨的目标。
发展低碳水泥的制约和瓶颈
1.水泥企业的困难
作为水泥企业,一是水泥总量过剩,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二是电、煤、油等原材料及运费涨价过快,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三是水泥行业效益明显下滑,部分水泥企业面临亏损;四是现有部分效益好的企业,低碳技术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效益差的企业面临资金困难;五是市场对水泥的含碳量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致使少数水泥企业拼消耗,在结构调整上多以规模扩张为主,在发展低碳水泥、走可持续发展上做得不够。
2.政府方面的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以生物质能、风能、氢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单位热量的碳排放量比煤炭低10%~30%,但“煤多、油少、气不足”是全国能源的基本现状,短期内用石油和天然气代替煤也不现实。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我国能源消费方式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清洁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发展低碳水泥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我国的相关管理机构刚成立,应对的问题极其复杂、涉及面广,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非常不完善,很多领域处于空白状态。在产品强制能效标准、节能减排产品采购、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等方面,同国外相比有明显差距。
3.技术方面的困难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落后工艺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另一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技术开发和储备不足,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从而加大了低碳转型的难度。要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强化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发展机制,大力应用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要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信息交流,首先应从水泥这个“三高”产品入手,在低碳水泥项目上进行突破。由于我国低碳水泥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在“产学研用”等方面才刚起步。而一项低碳水泥技术成果从开发出来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其中存在很大风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低碳技术研究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无力继续承担后续风险,而企业作为受让技术方也投入了大量成本,因此也不愿承担这些风险。低碳水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高风险性,已成为制约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既无可行的鼓励政策,又无资金支持,使低碳水泥发展陷入两难境地。
4.社会的认同感不高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尽相同,粗放型经济发展思路仍有较大市场,考虑当前经济发展和利益的多,考虑循环经济和长远发展的少,考虑粗放型的多,考虑集约型的少,而考虑清洁和高效能源者少之又少,更别说发展低碳经济了。
发展低碳水泥的政策和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立足国情,确定低碳水泥存量标准、增量标准和监测考核管理标准,避免一哄而上。先确定试点地区或单位,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二是制定财税金融政策。第一,对从事低碳水泥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实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第二,实施低碳水泥的采购政策。如规定公共工程项目要采用国内的高新低碳技术产品,规定低碳水泥采购占政府总采购的比例等;第三,对企业用于节能减排的设备投资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第四,对生产低碳水泥企业融资给予税收优惠;第五,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第六,改变能源补贴方式。
三是加大“产学研用”力度。在科研上以“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为突破口,在提高熟料和工业废渣胶凝性上下功夫,积极整合科研力量。以水泥这种见效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的产品为龙头进行试点,要尽快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以抢占制高点。目前在研制“低碳水泥”方面,国内外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水泥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综合排放量有望至少减少50%,而用于建筑的低碳水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可达到低碳水泥碳排放负增长。
四是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首先,从源头抓起,严格审批制度,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适度放宽熟料生产线建设的比例,石灰石资源匮乏的地区应杜绝日产2000吨以下生产线,提倡建粉磨站。其次,鼓励兼并、重组联合,推动企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和竞争能力。再次,建立低碳水泥的排放交易、认证,开征二氧化碳税,从长远来看,实施碳税势在必行。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我国要力争在新一轮低碳贸易中抢得先机,在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中占据有利位置。最后,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能源开采(包括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森林砍伐、草原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土地开发等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可采用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等多种方式。
五是坚持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选择一两家效益好、技术创新力量强的企业进行试点,成熟以后,再做全面推广。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不等不靠,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要使各级领导和公众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以推动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大转变。